©商业与生活 文|朱晓培
校对|大道格
8月28日,我在上海赶了一个“洋气”的大集。
赶集,这个词,挺复古。但每当我回到山东临沂的农村老家,必做的一件事,就是跟着爸妈去赶集。
赶集,也是我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。因为老家距离最近的县城,还要20公里,村子周边没有什么超市和商场,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,主要就是去邻村赶集。
小时候,觉得集市上的货物琳琅满目,藏着无尽的宝藏。但是,长大后,发现集市上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,货物实在是单调,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样——本地的水果、蔬菜,炸鸡、炸油条,山寨的衣服鞋子,生鸡和活鱼。每每走进大集,满怀期待,又觉得少了许多趣味。
展开剩余88%但是,在小红书的市集上,我又一次重拾逛市集的趣味感。独特手作陶瓷、木雕的摆件,来自大凉山的水果、彝族的银饰,各种挂件,以及攀岩和骑行周边。这些市集商家,年轻又富有创造力,在几平米的摊位上各出奇招。逛上一圈,也几乎可以窥见小红书电商上的商家样貌。
01
小红书电商集市开到线下
八月的尾声,上海的空气依然黏稠温热,黄浦江畔的局门路768号,一个并不大的空间—一层和二层的建筑面积加起来总共不到2000平方米,却熙熙攘攘的塞满了110个商家,人流穿梭。
走进里面,各种原创的独立设计师品牌的衣服,琳琅满目,风格各异,让人不禁感慨审美的辽阔与多元——原来“美”可以有如此多的表达,时装不止是为了“模特身材”打造,也为微胖、户外需求等个性化人群打造。
一些品牌还将制衣剩余的边角料重新赋予生命,做成各式可爱挂件。饺子造型的香水挂件,牛马形态的包饰,买单者也并不少。
宠物零食摊前排起了队伍。人们试吃一款鸡蓉金瓜甜圈,因为它的口号是,无添加,猫可以吃、狗可以吃,人也可以吃。
最热闹的莫过于水果零食区,上海世界的巧克力,祥禾的糕点,内蒙的牛肉干,云南大理和四川大凉山的水果……天南地北的风味出现在了同一个地点,很多摊主都在用新渠道小红书经营自己的“旧生意”。彩云之珍是来自云南的菌菇二代,为了让大家知道菌子如何尝鲜,她在小红书上搭配多种蘑菇,做教学。在小红书市集,则用一锅开着锅的松茸蘑菇汤,让路人知道来自云南的野味之香。
户外运动也“搬”进了市集。“香蕉攀岩俱乐部”摊位前,一群年轻人排着队等着体验三米高的攀岩板。对面独立骑行品牌“bcmng”的摊位的绿草坪、照片墙富才配资,不像是来赶集卖东西的,更像是来“玩”,来传递一种态度、一种生活方式的。
如果说,一楼汇聚的是日常烟火气,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好物,那么二楼,更像一个悄然生长的行为艺术现场——带挂件的手作陶瓷杯俏皮可爱,手工木雕童趣质朴,手工果壳铃藏着自然的回音,独特设计的巴洛克珍珠饰品,还有带着古老手艺的彝族银饰……有人安静地试戴,也有人坐下来陪孩子玩一局桌游,时光在这里仿佛被手工的温度拉长。
角落的咖啡饮料区,我几次尝试走近,却都被人潮劝退,只能用人满为患来形容他们。为了一杯特调、一件手作,年轻人愿意付出不低的价格与不短的时间等待——这或许已不只是消费,更是一种认同,是属于这个时代的、轻盈而执着的生活仪式。
02
为什么是小红书
这些景象,为什么会出现在小红书的市集上?这是我逛完小红书市集后,冒出来的一个问题。
带着这个问题,我随机与几位摊主聊了聊。
“因为我们自己就玩小红书啊。”bcmng的摊主说,他们也经营过不少平台,虽然在玩骑行的用户群体很广泛,但在小红书上,很多客人会带着目标的搜索、互动,投放也更加有效。在骑行下面,也有不少专业的玩法、装备,这些目标用户,都在小红书上。
我想到了前不久,小红书发布的2025《小红书运动户外场景白皮书》。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,小红书上运动户外类目搜索年同比增速79%,吸引了2.2亿运动户外兴趣人群,新增活跃用户约3000万。而且,他们使用的搜索词,也不再是简单的“冲锋衣”“自行车灯”,而是“雨崩徒步穿搭”“夜骑通勤神器”这样具象的场景描述。
用户的关注点,从单一的运动项目,转向承载情绪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的具体场景,也带动了新的生意机会。Motata的摊主介绍说,他们的一款山系斜挎包因轻便能装、搭配方便,受到了一些博主和明星的喜爱,在各种资源的带动下,目前在小红书上已经卖出了1.5万件。
不仅是户外,小红书上,众多领域的商家,都把看似“小”的产品做成了好生意、大生意。
“洋洋乡村生活”的摊位前,一块立牌上写着“这是一家超百万单的水果店”。进入他们的小红书,西昌大凉山的葡萄,已经卖了9.6万单。这个红、紫、绿组成的葡萄三品,在市集上也显得格外醒目。
摊主说,多年前,因为奶奶生病,她就和婆婆回到大凉山的老家,一边照顾老人孩子,一边在网上开店卖水果。她也尝试过其他电商平台,但因为竞争太激烈,低价营销成风,品质反而被忽视。但是,小红书上的朋友,愿意为好品质多付一两块。水果摘下来肯定有损耗,如果什么都装进去,成本肯定要便宜,但是售后成本就特别高。现在,他们通过多次的调整、优化,需要售后的比例已经控制到了3%。“现在卖得挺好,我很努力,他们也很喜欢,真的很开心。”
彩云之珍的摊主也说,面对价格战,自己根本没优势。但小红书用户更看重品质,在意质价比。他们包含了松茸、鸡油菌、竹荪的菌子礼盒,在小红书上也已经卖了7万单。
Little Box的摊主,以前是互联网大厂的一位设计师。疫情期间在家带来三个月的孩子后,再回到职场,就觉得互联网太卷、太累了。今年3月份,他决定离开大厂,自己做木雕。“互联网太累了,现在做手工,反而踏实。”他说。
我让他从互联网人的角度谈谈,小红书电商能不能做起来。他说,我得可以。
之前小红书有一定抽成比例,但最近小红书电商发布“百万免佣计划”,平台对商家变得友好后,商家就会更乐意把外部客人引回小红书。有评价、有销量,闭环就慢慢做起来了。
03
新一代消费者的聚集地
黄浦江畔的小红书市集,只是小红书新上线的电商内容一级入口“市集”的一个缩影。
据小红书交易市场部负责人来克介绍,今年6月份,小红书第一次上线了“友好市集”,经过商家反馈,内部进行了快速迭代,最终“友好市集”变成了现在的小红书市集。
早在2023年电商大会时,小红书就已展现出“小众爆款发动机”的潜力——不少小众品牌、宝藏好物从这里走向大众。
为什么小红书能在这样激烈的电商环境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性?归根到底,是因为这里聚集着一批年轻、有品位、爱分享,更愿意为“好货”买单的用户。
小红书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的核心阵地。数据显示,其电商月活用户中95后占比达70%。小红书市集的战略目的也十分明确:打开大门,拓宽购物场景,让更多人发现,原来购物也可以这么有趣、这么有温度。
不久前,一位小红书用户在逛了“当红手串大赏”的小红书市集后,感慨:“一直以为手串是长辈们盘的东西,没想到它们竟如此时尚、如此有设计感。
而为了让用户能够发现和买到更多的好物,小红书商家发展团队主动出击,深入各地挖掘特色商品。来自云南大理的蝶蚁就说,他们地处偏远,邮费也不便宜,原本只做线下的生意,比如给一些企业供货。但是,小红书商家发展部的同事,通过当地的物流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单量做得不错后,就主动上门调研并邀请他们来参加这次小红书市集。
中国电商发展到今天,所有的赛道都被占了位,而且都严重内卷。小红书靠什么突出重围?流量?规模?价格?都不是。它独辟蹊径,连接海量的个性化需求与稀缺的长尾供给。
而黄浦江畔边上的这一场小红书市集,则将线上内容与线下体验、虚拟社区与真实社区联系了起来。让小红书的电商生态变得可感、可触、可参与——它一定不是最庞大的富才配资,但却有着最大的来自多样性的活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灿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